
幼儿情况概述
幼儿姓名:兜兜
年龄:5岁
性别:男
性格特点:喜欢研究磁力片等益智类玩具材料,生活中对科普类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并常常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对于他的这些想法,其他幼儿受认知经验与兴趣的影响,很多时候难以和他产生互动与共鸣。而兜兜的性格特点是当别人询问他的时候会滔滔不绝的向大家进行介绍,但如果没有人关注他就很少会主动去分享自己的这些想法,大多时间都是自己沉浸在探究与游戏中。
游戏过程描述与分析
无人问津的工具商店
近期,每到游戏时间,兜兜就会搬一张桌子,拿一筐“磁力片”独自拼摆着……他到底在玩什么呢?忍住心中的好奇,我一直在默默观察。他陆续用磁力片拼插出好几样物品,当有小朋友问他在玩什么时,兜兜指着桌子上的物品说:“这是我新开的工具商店,这些是我发明的电钻、螺丝刀、手电筒……”但是小朋友似乎对这些工具并不感兴趣,工具商店没人光顾,但是兜兜继续沉浸自己的游戏中。

为了进一步了解兜兜,我走进了工具商店,问道:“桌子上这些都是什么啊?”兜兜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他的新的发明——一个“晚上会发光的扇子”,他说就算天黑也能找到它。我称赞到:“你真是一个喜欢研究的小发明家,有了你的发明可真方便啊!”听了我的夸赞,兜兜笑得可开心了。在游戏分享环节中,我特意请兜兜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发明。

分析: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兜兜创设了一个专属于他自己的“发明小天地”,并且沉浸其中,满足了他对于发明创造的个人需求。教师选择尊重了幼儿的游戏意愿,在“工具商店”无人问津的情况下,教师依然允许幼儿进行游戏;并通过主动参与游戏给与了兜兜肯定,帮助其建立了自信。
但是缺少了同伴参与的游戏,会使得幼儿社会性发展得不到满足。基于幼儿的性格特点与社会性发展角度的考虑,教师又通过游戏分享环节邀请兜兜介绍自己的发明,让更多幼儿关注他的游戏,为兜兜接下来游戏中的同伴互动奠定了基础。
不会爆炸的煤气管
这次的游戏,兜兜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在游戏计划表征时提出:想把工具商店变成实验室,发明“不会爆炸的煤气管”。

我好奇的询问原因,他说是因为昨天看了一则因天然气泄漏引发爆炸的新闻。听了他的话,我对他的游戏既充满了期待,也有一丝丝的担忧:大家对于兜兜的游戏了解吗?而且煤气管这种事物离幼儿的认知较远,会有小朋友参与兜兜的游戏吗?所以,在游戏导入环节,我请兜兜介绍了自己的游戏计划,让大家一起了解他今天的游戏内容。

游戏开始后,兜兜依然选择了磁力片作为游戏的主要材料,在游戏开始近8分钟的时间里,他一直沉浸在“煤气管制作机”的制作中,

直到念念的到来。但因为还没有制作出煤气管,所以兜兜请念念稍等,并告诉她:请她等一会儿,好了之后告诉她,而他也信守了承诺——卖出了第一根“不会爆炸的煤气管”。

成功后的兜兜显然非常兴奋,他一边操作着制作机,一边开心的哼起了歌,头和身体也随之进行晃动。

后来又相继为小七和柠檬制作了他们想要的煤气管,随之越来越多的小顾客加入到了兜兜的游戏中。

游戏分享环节中,兜兜分享了今天的游戏故事,并获得了同伴的表扬与认可,他的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除此之外,我们还一起就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问题一:顾客等待时间太长
念念:“我今天去买煤气管的时候,兜兜一开始没做出来,我等了好一会儿才做出来。”
教师:“我看到兜兜前面为了搭出煤气管制作机花了很长时间,他非常的专注,可因为时间太长也影响到了小顾客来购买煤气管,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杉杉:“可以提前先搭好煤气管制作机,这样游戏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玩,节省了时间。”
欣一:“可以换一种简单的材料,不用那么麻烦的去拼,比如:找一个瓶子或者积木什么的。”
问题二:除了磁力片,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
教师:“兜兜巧妙的使用磁力片制作了不同样子的煤气管,很有创意。那除了磁力片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呢?”
糖糖:“可以用卫生纸筒来代替,因为它很像那个管。”
果果:“圆柱积木也可以。”
洛熙:“美工区里的纸杯也可以,还可以用那些装饰的材料来装饰一下,这样煤气管会变得很漂亮,小顾客也会更喜欢。”
分析:
在这个游戏片段中,我们看到兜兜能关注到了“天然气爆炸”时事,并将其迁移到自己的游戏中,发明出不会爆炸的煤气管,使得游戏内容逐渐丰富。同时同伴的参与也多了起来,这也是源于教师在导入环节的“有意为之”,通过让兜兜介绍自己的游戏计划,使其他幼儿对他的游戏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吸引了同伴的参与。
另外,教师借助游戏分享环节,聚焦幼儿拼插时间太长以及材料使用单一等问题,通过卷入式的讨论,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拓展游戏的经验。
神奇的防雷电装置
今天兜兜的实验室游戏计划是发明可以避免雷电攻击的物品。他选择了磁力片、品果玩具、滑梯积木等材料,不到2分钟的时间就做好了5件物品。

兜兜又开始用品果插了一辆可以防御雷电的“双层地铁”,还用手势比划雷电是怎样避开地铁“流走”的,并主动向小顾客介绍刚刚发明出来的防雷电的装置。

为了进一步了解兜兜,我走进了工具商店,问道:“桌子上这些都是什么啊?”兜兜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他的新的发明——一个“晚上会发光的扇子”,他说就算天黑也能找到它。我称赞到:“你真是一个喜欢研究的小发明家,有了你的发明可真方便啊!”听了我的夸赞,兜兜笑得可开心了。在游戏分享环节中,我特意请兜兜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发明。
“这是打电棒,把电就打(走)了。”
“这是打电枪,一按按钮就能自动扫描那个电,然后打电枪就发射出来那个打电的东西。”
“还有防电雨伞、防电盾牌和装电箱。”
接着兜兜又做了一辆“防电车”,他说当遇到雷电时可以打开防电车上的防电开关,而双层地铁则可以踩动防电闸来防止电进入车内。兜兜指着防电车两端说:“这边是防电开关,这边是排气扇。”


我问道:“两边都一样,我分不清楚怎么办?”只见他将其中一端的品果积木换了一个方向拼插,说:“那就这样。”

然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听了你的介绍我知道了,但是如果我买回去万一忘了的话怎么办?怎样可以让用的人一下子就知道哪里是防电开关?”兜兜想了想,拿了一片磁力片放在上面,

觉得不满意,然后又找来纸、笔、剪刀和胶棒,熟练的使用工具 自制了防电开关标志和排气筒。中途还接待了小顾客,卖出一个防电盾牌。


游戏后的观摩分享,在我的有意“带领”下,兜兜的游戏场地边上围满了小伙伴,这次兜兜更加自信的介绍了自己的“防电装置发明”,并且还引发了小伙们对于“装电箱”的讨论与交流。

分析:
我们看到这次游戏中兜兜借鉴了大家的提议,游戏材料变得更加丰富,而且制作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游戏过程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抛出问题与幼儿进行互动,引发幼儿的思考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如何识别防电开关”的难题。游戏后的分享环节,教师通过参观的方式,引发同伴实地观摩和欣赏兜兜的发明,小组式的讨论交流为兜兜提供了与同伴交流机会的同时,也让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后记
随着游戏的不断开展,兜兜在实验室游戏中结合同伴的需要、身边发生的事件等,产生了更多的发明创造,兜兜的游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欢与认可……

可以选择不同口味的“榨汁机”

结合疫情,制作能消灭细菌病毒的“消毒齿轮”

因班里同伴摔倒受伤,发明了能保护小朋友的“微型安全气囊”
分析:
我们看到兜兜的发明越来越贴近同伴的需要,正是有了前面兜兜与同伴、老师的交流互动,使得爱发明的兜兜逐渐从自己独处的世界中走出来,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到周围的同伴,也是其社会性不断发展的体现。
反思与建议
1.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遵循其发展节律
当面对只有一个人的游戏时,我们是否允许这样的游戏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接纳幼儿的游戏创想与行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放慢脚步,跟随幼儿的节奏来推动游戏的开展,如:在第一次游戏中,当教师发现幼儿自己独自游戏时,并没有直接介入加以引导,而是先给与幼儿自主决定游戏的机会,继而随着游戏情节的丰富与问题的产生,推进游戏的不断深入,从而使幼儿获得所需要的的发展。
2.关注幼儿的内在需要,发挥游戏的独特价值
这是一个幼儿个人兴趣与需要在游戏中不断得以满足与实现的游戏案例,我们看到兜兜原本难以被同伴理解的科学创想,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被认可与喜爱。游戏中同时满足了幼儿的三个需要:
◎对于科学及发明创造的兴趣需要;
◎获得同伴认可的心理需要;
◎融入集体、与同伴互动交往的社会性发展需要。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游戏不仅仅是让幼儿获得快乐体验,发展不同能力,更是满足幼儿内在需要的重要途径。而教师要发挥游戏这一独特价值,就需要建立在对幼儿充分了解与观察的基础之上。
3.有效的师幼互动,助推幼儿发展
在本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追随幼儿游戏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帮助,具体梳理如下:

通过表格的梳理,我们看到教师与幼儿互动中提供支持的方式是灵活且多元化的,每一次的互动既尊重了幼儿的想法,同时为其提供了较强针对性的引导,使幼儿的游戏逐渐走向深入,并获得全面的发展。

教师简介
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中一班班主任、中班级部组长——姜文婷老师,她始终坚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发现者、创造者。从教14载,她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理解、倾听幼儿心中的声音,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引导幼儿敢于探索与实践。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她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爱滋润每个幼儿的心田,让每一朵鲜花都灿烂开放!
【参与展播的游戏故事均为我园教师原创,不得任意转载或盗用发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