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每名男孩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超级警察”,在自由自在的游戏中常常把这种想法进行再现,戴警帽、开警车、抓坏人……可往往最终因为混乱、纠纷、争执等问题而告终游戏。这种游戏是否有可持续的必要?如果有继续下去的价值,怎样解决目前的难题?
游戏背景
玄玄在橱柜里发现了一顶有点破损的警帽,到娃娃家找来一辆婴儿车,于是他变身成警察去巡逻。警察游戏就这样从一顶警帽、一辆婴儿车开始了。

游戏过程
一、我要抓坏蛋
娃娃家传来女孩的哭声:“呜呜,你给我弄撒了!”女孩指着阿良向黄警官求助:“警察,他把娃娃家的饭菜都弄到地上,太乱了!”黄警官一把拉住阿良的胳膊说:“我把这个坏蛋抓住!”阿良极力反抗,将头埋进了洗菜盘里。黄警官的好朋友也赶来帮忙,三人开始了拉扯,教师赶紧制止:“警察要打架吗?”警察纠结着不知怎样做的时候,阿良趁机逃离了现场,黄警官立马开着警车在后面追了一圈又一圈,其他小朋友也加入到围追堵截的行列,场面混乱。教师赶紧挡住前面的阿良,阿良主动说:“警察,我把饭弄撒了,我是不小心的!”警察抓着他的胳膊说:“我要把你抓住送进监狱!”看着两个人还是各不相让,我问道:“小饭店还是乱乱的呀,谁来整理?”他们达成一致意见让阿良将功补过先把饭店整理好再去监狱,警察也赶去帮忙,两人一起把掉落在地上的饭菜收拾好。
二、好警察?坏警察?
游戏分享环节,我讲述了“警察抓坏蛋”的故事,请幼儿来判断警察的做法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甲方观点:一部分幼儿觉得阿良搞破坏是坏蛋,应该抓走。
乙方观点:另一部分幼儿认为这个警察太坏了,怎么可以拉扯小朋友呢?
其中振振的表达引起了全体幼儿的共鸣:“我爸爸妈妈都是警察,警察是帮助别人的,不能打人,别人打你也不能还手。”为此,警察游戏的第一条规则产生了——警察不能拉扯小朋友,更不能动手打人。围绕“警察的游戏”,幼儿的讨论继续进行:
问题一:如果再遇到破坏的情况,警察应该怎么办?
经过讨论幼儿一致同意“可以提醒坏人马上停止犯错并想办法补救,最后再带到警察局谈话”的做法。
问题二:警察除了抓坏人,还可以做什么?
幼儿提出了丢了东西可以找警察帮忙、迷路了要找警察等事情。
看到幼儿对警察游戏的兴趣不减,为了丰富他们的前期经验,我邀请了班级里的警察家长现场讲解警察的常见工作,以及克服困难帮助别人的故事和事迹,幼儿对警察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纷纷承诺要当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好警察。


三、我要当个好警察
发生在警察游戏中的不愉快现象越来越少,警察与各个游戏区的互动越来越多,游戏情节也在逐渐丰富。
爱护环境的警察。嘎嘎把表演区的吉他扔在地上不捡,发卡也散落着不管。黄警官并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喊着抓坏人,而是提醒她:“快把地上的捡起来,不要把别人绊倒。”还帮忙一起整理,收拾完他自豪的说:“我要当大家都喜欢的警察。”振振警察看到,也跑过来一起整理掉在地上的化妆品。
帮忙看家的警察。黄警官看到娃娃家开着门,可是小主人却不在家,自言自语:“娃娃家没有人小偷怎么办?我帮他们看着家。”过了一会儿,两个小朋友抱着娃娃、端着丰盛的饭菜回来了,黄警官赶紧告诉他们:“我是警察,你们家里刚才没有人,我帮你们看家呢。”
帮助小鸡回家的警察。睿睿的小鸡不见了,她找到了警察,指着地上的项链围成的形状说:“警察你看,这就是我的小鸡留下的脚印,他还穿着蓝色的衣服呢!”我扫射了一下周围,看到附近大约有三个小朋友穿着蓝色系衣服,不知道她指的是谁。只见,黄警官找到穿着天蓝色衣服的小朋友打招呼:“小鸡,你好呀!”见对方不理他,他确认这不是睿睿的小鸡,于是又找到穿着藏蓝色衣服的小朋友打招呼,当得到对方的回应时,他主动把他交给了睿睿,开心地走开了。
游戏分享环节,教师经常会鼓励幼儿讲述警察的故事,乐于助人的好警察行为越来越多,比如陪伴独自在家的小姑娘、争当义工发放免费望远镜、送骨折的小鸡去医院等。





分析与反思
一、制止or支持:游戏是否可持续源于游戏价值剖析和生长点挖掘。
面对案例中警察抓坏蛋的行为,教师非常纠结到底该制止这种危险性的游戏,还是支持其继续下去?如果制止,会不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兴趣?如果支持该怎样避免这种问题呢?教师在不断反问和思考中,逐渐明晰了游戏价值和支持目的。以下是教师的思考路径:
问题1:警察游戏对幼儿来说有没有价值?
思考:警察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英雄梦的需求,帮助幼儿确立职业的梦想,进行职业体验。
问题2:如果警察游戏有价值,还有更好的实现途径吗?
思考:阅读参观等方式获取间接经验只能望梅止渴;亲身体验不切实际,游戏是最好的方式。
问题3:现在警察游戏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存在可持续的生长点?
思考现存问题:有危险性,对幼儿社会交往、是非判断、看待错误等方面造成误导。
分析原因:幼儿自我为中心、社会交往能力弱的年龄特点,以及对警察认知的偏颇。
生长点:提高对警察的全面认知,明确警察游戏的规则。
二、间接支持or直接指导:教师支持离不开对幼儿细致反复的观察、解读。
本案例中教师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一共采取了四次指导尝试:

警察游戏从无规则到确立规则、执行规则,警察行为从追逐打闹到乐于助人,班级常规从掉落物品无人管到抢着整理,在游戏行为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教师的静观其变、间接支持、直接指导等。
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案例中的老师第一次介入虽然制止了危险的发生,但也影响了幼儿的游戏;通过反思,教师的第二次介入并没有直接制止,而是幼儿的关注点转移到解决问题上。针对“抓不抓”的问题,通过有准备的谈话活动,和家长的参与帮助幼儿对警察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还通过日常提醒、正能量宣传为后期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 高兴美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近17个年头,她始终爱岗敬业,关爱幼儿,潜心着眼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游戏育人的理念引领下,她善于观察幼儿,解读幼儿的童心,并采用多样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自主发展与成长。
教育最忌讳根浮叶衰,揠苗助长,她始终坚信只要耕耘不辍,加以丝丝甘霖,就会有:春之繁华,秋之收获。
【参与展播的游戏故事均为我园教师原创,不得任意转载或盗用发表等】